“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在长沙去世,享年91岁。这位自称“90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孜孜不倦。他的两个著名梦想是:“稻草下乘凉的梦想”和“杂交水稻覆盖世界的梦想”。
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袁隆平播下了变革的种子,让中国不再面临饥饿的威胁。 这些种子也被视为中国国力、走向现代化、传播到世界的象征。
在大家眼中,袁隆平是一位伟人,但实际上,他也有不为大家所知的一面。 他喜欢打球、游泳、唱歌、拉小提琴,甚至还为了爱情结婚了。 袁隆平去世后,2012年的一条微博走红:“……我见过最优雅的男人就是袁隆平,他会在稻田里拉小提琴。”
与母亲的一次旅行帮助他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 袁隆平(左)和他的母亲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江西德安人,出生于北京。 祖父是海南文昌县县长,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 青年时期的袁隆平(左)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孩子辈名龙,由于出生在北京,家人就给他取名袁隆平。 6岁时,母亲带袁隆平去汉口郊区的一个果园参观。 对于习惯了城市生活、从未见过乡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说,这次旅行有些陌生。 “从此以后,每次桃子成熟的时候,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就飘进了我的心里。果园郁郁葱葱,绿油油的,到处都是芬芳的花草,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丽!”太美了,我当时就想,以后一定要学农业。”
| 袁隆平大学毕业前合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袁隆平19岁,高中毕业,即将报考大学。 他面临着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 他应该申请哪所大学? 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重点大学,毕业后走“好好学习,做官”的道路。 然而,袁隆平却因为童年随母亲旅行的经历而想考农学院。 在说服了父母之后,袁隆平毫不犹豫地报考了重庆湘惠学院农业系。
| 图/1953年,袁隆平在读大学时被招为空军飞行员,同学送行时合影
1949年8月,袁隆平考入重庆湘晖学院农学系,主修遗传育种。 学院改制后并入重庆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
为爱而结婚
|青年袁隆平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培养的大学生之一。 向湖南省农业厅汇报后,他乘坐了一辆烧炭的汽车,然后又乘坐了一辆马车。 他用了四天时间,来到距千阳县安江镇4公里的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 当了几年教师后,袁隆平对自己的终身大事并不怎么关心。
| 湖南安江农校教师袁隆平发现一株脱颖而出的水稻
1960年,中国遭遇全国性饥荒。 有一次,他远远地看到路边聚集了一群人。 当他走近时,他看到路边躺着两具瘦骨嶙峋的尸体。 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袁隆平,他决定在农业研究领域扬名立万。
| 前排右二,年轻的袁隆平,1961年
那时的袁隆平完全专注于学术研究,很少关心自己的外表。 就连相亲这样的场合,他也是蓬头垢面。 当衬衫脏了,他就把它翻过来继续穿。 上课找不到黑板擦,他就用袖子擦。
|1962年的袁隆平
作为一个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理工直男”,袁隆平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水稻研究上。 对于他来说,他的心里装满了米饭,似乎容不下其他任何东西。
转眼间,袁隆平成了“老青年”。 三十多岁时,他终于遇见了邓哲。 邓哲非常喜欢和敬佩这位老师。 “袁老师人很好,讲课也很好。”
他们相爱后不久,一位热心的同事就催促他们结婚。 1964年,他们趁热打铁结婚了。 袁隆平有些害羞,小声问邓哲:“我可以给你买件新衣服吗?” 邓哲羞涩地摇头:“没有,没有。” 老实人袁隆平其实并不买账。 就这样,相识一个月后,34岁的袁隆平和26岁的邓喆举行了一场节俭的婚礼,婚礼喜糖仅50元。 袁隆平称自己是“真正的晚婚”。
结婚数十年,邓喆一直对丈夫十分敬佩和尊敬,一直称他为“袁先生”。 邓喆也是一位事业型女性,也是袁隆平的工作伙伴。 当时,夫妻俩除了上课,还走过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 最后,他们在14000多株稻穗中,一一检查出了6株不育株。 经过两年多的播种实验,共4株成功育成1至2代,可大幅提高水稻产量。 就这样,袁隆平彻底推翻了“无性杂交”理论。 1966年,袁隆平在妻子的协助下,写了一篇题为《水稻雄性不育》的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上,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热爱排球,担任球队主攻手
袁隆平非常热爱体育运动。 他非常喜欢打排球。 他曾经是排球场上的主力,担任球队的主攻手。 他经常出现在单位举办的排球比赛中。
他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住所前有一个排球场。 只要天气好,80多岁、90多岁的他经常在晚饭后出现在球场上,与学院退休职工一起打软式排球。
不过,由于年龄的原因,袁自己也曾感叹:“我现在每天都打排球,但我已经老了,不能再打了。” 袁隆平还担任湖南省排协名誉主席,期间亲自为多项公益活动投第一球。 2011年,他赴广西农科院进行学术交流,并率队打排球友谊赛。
热爱游泳,曾获得武汉市游泳冠军
早在抗战时期,年仅8岁的袁隆平就随父母从汉口前往湖南桃源县。 他不慎落水,被一位老船夫及时救起。 从那天起,年轻的袁隆平就立志要学游泳,甚至在水中救人。 上学后,袁隆平与一位游泳高手切磋技艺。 袁隆平负责教他解决数学问题,以换取游泳课。
袁隆平从16岁起就是武汉四中游泳冠军。 荣获武汉市游泳冠军、湖北省100米自由泳亚军。 进入西南农学院后,他还获得了游泳冠军。 据当时的同学介绍,袁隆平学游泳很快。 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渡过了长江。 年轻的时候,他几乎从来没有为了省钱坐船到河对岸看电影。 而是将衣服顶在头上游了过去,穿上了。
由于游泳技术出色,袁隆平曾代表川东地区到成都参加比赛。 结果成都有很多好吃的小吃,比如龙抄手、莱汤圆、“一蹦三条”……确实满足了他的口腹之欲,但他却胃不舒服,最终获得了第四名。 前三名全部入选国家队。
下班后,袁隆平坚持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去游泳,无论是安江农校旁边的沅水河、海南岛海边的天然游泳池,还是省农科院旁边的湘江。 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到70岁。
接受央视采访时,袁隆平自豪地说:“小时候就喜欢锻炼身体,游泳比赛还获得了武汉市第一名!”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他在湖南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担任001号火炬手,并在岳阳楼前传递了湖南第一火炬。 袁隆平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袁院士被选为奥运火炬手并不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更多的是因为他长期以来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坚持。”
用你的第一笔工资买一把小提琴
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 到了湖南省农业厅,分配到农业厅下属单位安江农校。 那一次,他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资,42元。 “我在长沙呆了两天,先去橘子洲游泳,第二天去商店买了一把小提琴,27元。” 用人生第一笔工资买一把小提琴,是袁隆平大学时的梦想。
袁隆平的工作场所几乎都是在田里,他经常浑身是泥。 在制种、繁育阶段,他没日没夜地工作,拉小提琴成了一种奢侈。
在安江农校的时候,他常常白天下地干活时演奏粗俗的音乐,晚上拉小提琴时就化身为高雅的音乐:广阔的大地,星空,蛙鸣不断,悠扬的小提琴乐声……直到今天,这位农业科学家在闲暇时都会静静地聆听柴可夫斯基和舒伯特的音乐……
袁隆平去世后,2012年的一条微博火了:就像一个男人说的,你知道,我的打火机几千块钱,我可以给我的女人买包。 但我见过最优雅的男人是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湖南长沙,下午4时20分,一支车队缓缓驶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此刻的长沙正下着蒙蒙细雨,无数市民聚集在道路两旁,跟随车队向袁爷爷告别。 群众自发前往医院送行,高呼“袁爷爷安息”。
长沙市民上街送别
菊花没货了
5月22日下午,
湖南湘雅医院门口
数百名市民自发聚集
大家纷纷捧花告别,齐声喊道:
“袁爷爷,一路平安!”
从长沙芙蓉路到营盘路
袁隆平院士灵车经过的地方
汽车鸣响喇叭告别。
也有市民在纪念现场高呼:
“我一定会好好吃饭,好好学习!”
长沙湘雅医院外,
人们到处放花,
也有网友发现
有人带来了三捆大米,上面沾满了泥土……
这是他送给人民的礼物。
这也是人民送给他的礼物。
据报道,
长沙花店的菊花、百合、满天星
等等,缺货了!
网友呼吁
吃得好,是缅怀袁先生最真诚的方式。
再也不用摘米做花束了。
22日晚,下了大雨。
在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还有大量的鲜花和常亮的灯光。
虽然中心门口有人把守,
但对于络绎不绝前来瞻仰袁先生的人们来说,
别阻止它。
巨人虽远行,但他的精神永存。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
编号8117的“袁隆平之星”,
依然闪闪发光。
在袁老的母校西南大学,
学生们在袁大拿稻穗雕像前
献花并默哀片刻。
袁隆平雕像前的鲜花,
从最初的几串开始,
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形成了一片花海。
袁隆平曾就读于博学中学
(现武汉市第四中学前身)
他度过了他难忘的少年时代。
5月22日下午,
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后,
全校师生深感震惊和哀悼……
武汉四中学生悼念“老学长”:
再次沿着“隆平路”行走,多了一份忧伤之感。
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发表慰问声明
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袁隆平先生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 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发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 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始终为保障中国人民的饭碗和世界粮食安全而不懈努力。 自1976年大规模推广应用杂交水稻以来,我国水稻亩产大幅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杂交水稻也在亚洲、美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大规模种植,为消除世界饥饿和贫困做出了突出贡献。
该负责人表示,袁隆平先生的去世是我国“三农”地区的重大损失,对其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联合国:袁隆平院士为促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惠及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 安息吧,您是无与伦比的民族英雄。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表示,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使数百万人免于饥饿,他是“真正的粮食英雄”。 尽管袁隆平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遗产和消除饥饿的使命将继续下去。
病危时他仍惦记着杂交水稻
22日,新华社报道了袁老的最后时刻: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房橙色的灯光下,袁老闭上眼睛后脸上一片祥和、平静。 他的三个儿子给他盖上了一条红色的丝绸毯子。 下午2点左右,在家人的陪同下,袁老的妻子邓泽走进病房,坐在椅子上,一脸悲伤地静静陪伴着袁老的遗体。 “老人没有留下遗嘱,但当他还能说话的时候,他还在想着杂交水稻事业。他希望弟子们发展杂交水稻事业,推广好杂交水稻。”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房里,袁老的儿媳甘女士眼含热泪地告诉记者。
综合| 校团委、凤凰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dxbjj.com/html/tiyuwenda/6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