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苏等人的本质,已经不再是“职业球评人”或者简单的“记者”,而是“篮球媒体人”和“媒体管理者”。他们的特点是
1、中年,苏群68岁,杨毅更年轻一些,77岁。本世纪初NBA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的时候,正处于最年轻最强势的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资源。相比较而言,张卫平、徐济成等人年纪太大,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徐曾任2008年奥运新闻中心副主任,张长期从事青训工作),不太可能有精力去做培育NBA媒体这种细致的工作。像张公子这类近年来大红大紫的职业篮球作家当年就更年轻了。
2、从体制内传统媒体起步,大学接受过国内传统新闻学教育,是传统媒体中最早专注NBA报道的记者,他们比老媒体人更熟悉NBA,比新媒体人和“民营”写手、网络媒体人有更深厚的资历和人脉。
3、恰逢国内NBA媒体大发展的时代。本世纪初我刚开始看篮球的时候,常常觉得NBA信息匮乏。《篮球》、《灌篮高手》、《当代体育》每半个月出版一期,电视直播的比赛很少。球迷们往往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讨论有限的几场比赛、对篮球和NBA的有限了解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永恒的NBA趣闻轶事。那时,我们不知道效率值、助攻失误比、鸟权、早鸟权、中产特例、本土篮球文化、高中和大学篮球的影响,也不知道球员场外生活的细节。我记得有一期《灌篮高手》的前言感叹:“足球难道只有每天有新闻吗?区别在于是否有足够多的媒体愿意推动篮球报道的发展。” 杨苏的意义在于赶上知名度大增的国内NBA东风,利用前面提到的两点优势,大力培育NBA媒体,打造《篮球先锋报》(每周两期的全国性专业篮球报纸,没有一些资源和人脉,怎么能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发行渠道?),派遣记者去美国拓展NBA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顺便把王濛等人捧红,后来NBA相关的刊物和网站大量涌现。如今,只要国内球迷愿意,有能力读懂英文,已经可以借助网络近距离地获取信息。杨苏扮演着组织媒体、制造舆论的角色。
总结起来,杨肃篮球专业知识差、解说水平差,自然有其原因。要考虑到他们的教育背景(传统新闻学教育)和职业经历(从纸媒起步,没有电视媒体训练,也没有成熟的电视篮球媒体影响力)。他们的意思不是提供专业的足球解说和报道,而是组织媒体,通过资源和人脉获取内幕消息(虽然很多都不靠谱),他们是“媒体人”。在这个信息极其发达的时代,网络媒体、国外网媒翻译、专业写手的声音已经大大减弱。NBA媒体的培育期已经过去,所以我们更能看到他们的不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dxbjj.com/html/tiyuwenda/5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