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后,范志毅表示:足球需要仪式感、凝聚力、传承感。
“足球没有国界,但需要仪式感、凝聚力、传承感。
现在更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能否重建足球的传承,能否让别人踩着我们的肩膀继续前进。
如果通过我们的青训工作,有一批孩子懂得如何待人处事,懂得如何观察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懂得在压力之下做出更合理的决定,甚至只是懂得如何更合理地对待胜负,让他们知道赢球是目标,输球必须接受,过程是要享受的,那足球的意义就足够了。
如果我们谁都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中国足球就没希望了;只有我们自己带头从小处做起做出改变,中国足球才有可能重回正轨。
最重要的是,中国足球不能再分为你、我、他了。”
秋香观点:让足球更纯粹,让激情成为信仰
“人为利而交友,利没了便分手;人为权而交友,权没了便倒台;人为权而交友,权没了便弃……”“范总”说,足球需要仪式感,就是要找到踢球的“初心”。现在我们学球、踢球的初心又是什么?先说秋香本身。秋香文体(秋香文创&鹤壁子)成长8年,好在全国都在努力振兴足球,我们一直践行“快乐足球,成长记忆”的初心,致力于传播体育好声音、足球正能量;全力推动快乐足球人才培养,倡导文化足球。
足球该怎么踢?球迷们最常见的评论就是“有没有什么战术和踢法”、“踢足球要用脑子”。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足球的发展应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网上不少评论直接指出“足球不应该是有关系的人踢的足球,更不应该是有钱有势的人踢的足球”。秋香认为,足球应该是快乐有福之人的运动。所以,从启蒙训练、青训选拔到各级球队选拔,价值取向都要正确,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最优秀、最适合踢足球的人才。如果一开始就带着偏见去学足球,一开始就想着索取,那以后怎么让他谈对足球的情怀和理想,怎么让他学百家乐、提高球技?
足球还有希望吗?给有梦想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足球更纯粹,把激情变成信仰。
以下文章摘自:看透体育
西方人发明足球,就是希望用身体的力量来试水。
人若修身正气,一踹五洲。
这首《我的第一本足球书,在沪江写,封面上写着我的名字》的绝句,表达了李惠堂先生对人生的期盼。那一年是1928年,他23岁,正处于一个足球运动员最青春、最激动人心的状态。
这个在广东农民家庭长大的年轻人,立志要凭借自己的足球技术在世界上崭露头角。
香港足球诗人李惠堂1905年出生,随母亲生活在广东省梅州市长乐县(后改称“五华县”)的一个农家乐里,这里就是他的家乡。
他从小就对足球产生了兴趣,喜欢把从树上掉下来的柚子踢到农家院空地上的狗洞里,还喜欢在路上玩“踢球”和“带球”的游戏。
1915年,十岁的李惠堂移居香港,就读于一所西式小学,这标志着他自身成长的开始。他在这里读书、学习,渐渐化作一个厚厚的蛹,准备在几年后破茧成蝶。
现在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足球是一项纯身体运动,只需要锻炼强健的肌肉,不需要注重大脑发育。
这种理念是完全错误的,危害了中国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且不论伟人在《体育学》一书中反复强调“体育与智育并重”、“文明人的思想”,单看李惠堂这位上个世纪足球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就是一个反例。
身在香港的李惠堂从未间断过自己的文化修养,他也给出了“对古诗文颇有研究”的自我评价。
而且,由于当时战乱、革命,不少内地文人学士聚集在香港,李惠堂也会努力与他们交朋友——“我趁闲暇时与他们交朋友,督促他们以诗词歌赋回应,学着模仿别人走路,也不在意被专家嘲笑,过了很久,终于完成了一本诗集。”[2]
李惠堂除了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足球运动员之外,还是一位诗人。
诗人李惠堂是一位文艺、体育全才。1921年,16岁的李惠堂考入香港皇仁书院,这是香港最早的官立中学,也是中国最早开设足球专门训练的学校。
在皇仁书院,李惠堂凭借着从小培养起来的脚法,迅速成名。李惠堂是同龄人中无可争议的巨星,很快被香港豪门南华足球队选中。当他接下香港华人足球圈最令人垂涎的位置——南华足球队主力前锋时,年仅17岁的他,身手敏捷如水,快若风,是亚洲足坛最完美的边锋,一段传奇故事由此开启,很快冲出亚洲。
上海的足球诗人
远东奥运会是当时中国国家足球队唯一可以参加的国际赛事,始于1913年,中国一直占据优势。
1923年,在香港联赛中表现出色的李惠堂被招入国家足球队,参加了第六届远东奥运会,在四场比赛中表现出色,一举成名。
同年8月,李辉随南华队赴澳大利亚与澳超冠军新南威尔士队比赛,李辉堂开场仅5分钟便梅开二度,仅此一场便打入三球,澳大利亚当局特意为他颁发金牌。
香港本地报纸以大幅标题称呼李惠堂为“球王”,并写道“万人呼唤他为球王,蓝眼睛紫胡子的也赞叹他”。[4]
作为一名诗人,李惠堂有着不同于其他足球运动员的诗歌风格。
当代著名诗人许金如先生曾说:“诗人”二字,描述的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人格。诗人应该坚守内心的高贵,捍卫道德的尊严。诗人绝不向庸俗妥协,永远与平庸和低贱做斗争。[5]
他曾写过一首诗:
我不求富贵,不求名利,只求在战场上扬名。
当民族繁荣昌盛的时候,不要被花香冲昏了头脑。
和如今经常被卷入八卦的球员相比,李惠堂是一位传统的士大夫,受礼仪的严格约束。1925年,上海迫切希望李惠堂北上上海。当时,上海足球体制尚未成熟,前途远不如香港,但爱国心极强的诗人李惠堂还是坚持北上,加入了上海乐华足球队,同时担任复旦大学足球队教练。
在李惠堂的带领下,乐华队迅速崛起,先是在1926年的苏格兰杯上作为黑马4:1战胜了英国莱克斯队,随后又接连夺得中部甲级联赛、西部甲级联赛冠军。
他和国家队继续在远东运动会上连夺冠军,李惠堂本人也成为日本人心中的恐怖恶魔,当时中国有句名言称赞他:“看戏看梅兰芳,看球看李惠堂。”
作为一名诗人,李惠堂很早就意识到了足球训练的重要性,并首次尝试通过写作来传授足球知识。1928年(23岁),他出版了《足球》一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足球专著。他还在书的序言页上写下了本文开头那首豪迈的诗句——他的自信心和力量在此时达到了高潮。
随后,他还出版了《秋浦菜根文集》、《李惠堂足球技法》等足球训练、方法手册。
悲喜从来都是世事的常态,我为自己没有为世间做过什么贡献而感到惭愧。
他忠诚忠厚,一生为国奋斗了半生。
在汉朝,撤旗有什么好处呢?何必为了利益和名誉而保持清白呢?
每逢风调雨顺,笑口常开喝长寿酒,与贤人携手共进,国家太平。
——李惠堂《六十感想》
和所有怀揣终生抱负的封建时代下层士人一样,李惠堂将自己热血的鲜血洒在了冰冷的雪地上,却听不到任何回音。
回到家乡的李惠堂在家门外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正经点儿”,下联是“随便过年”,看似诙谐,实则蕴含着对国家亡国的无限悲痛。
这位曾发誓要为足球奉献一生的老足球运动员,始终没有放弃足球,他在家乡创办了五华足球队,招募年轻人,增强体质,为抗日战争做准备。
他的家乡梅州至今仍是中国足球文化繁荣的地方,李惠堂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5年抗战结束后,李惠堂从家乡前线回到家乡,继续足球生涯。1948年,他考取了国际足联裁判员证书,成为第一位中国国际级裁判。此后,他走向国际,并于1954年当选为亚足联秘书长。
1965年,他升任国际足联副主席,创下了中国人在国际足联担任最高职位的纪录。[9]
1976年8月13日,西德《环球足球杂志》把李惠堂与巴西的贝利、英国的马修斯、阿根廷的迪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什并列为“世界五大足球天王”,李惠堂达到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三年后,这颗曾经充满活力的心脏在香港停止了跳动,一代球王告别世人,留下了74年的辉煌篇章。
对于他们,无论我们多么怀念,无论我们多么牵挂,无论我们多么遗忘,他们都只是静静地隐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才会显露出来,真可谓“古今中外,很多事情,都不过是笑话罢了”。
自嘲
李惠堂
为什么要满世界流浪?我的一生都花在足球上了。
同时照顾家庭和孩子很困难,所以你必须主动采取行动来度过困难时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dxbjj.com/html/tiyuwenda/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