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总是短暂的,长时间的训练往往使运动员难以适应社会,这使得无数运动员在退役后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会遭遇到困扰。
从开豪车的乒乓球国手张继科到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女排运动员林莉的父亲,从靠名牌支撑的国足到苦苦挣扎求生的举重队队员,每隔一段时间,关于退役运动员艰难的报道总会被挖出来炒作。很多奥运冠军奖金高、商业代言收入高,让人羡慕不已,而更多的运动员拿着微薄的薪水,退役后因伤病、文化水平低等原因,很难找到合适的谋生方式。曾红遍网络的“冠军洗浴工”邹春兰、摆地摊的唐颖、当过门卫的蔡莉、卖金牌的艾冬梅,每个冠军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心碎的故事。
1. 沐浴刷 邹春兰
邹春兰出生于1971年,14岁开始女子举重运动生涯,1987年进入吉林省第一体工队,1993年因伤退役。在她短暂却辉煌的职业生涯中,她共获得9枚金牌,1990年夺得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冠军,并打破全国纪录。退役后的邹春兰在体工队食堂当了三年杂工,但最终找不到工作,被迫外出谋生。在将7.5万元赔偿金全部花在治病上后,2003年,邹春兰不得不靠在澡堂擦洗为生。2011年,邹春兰自曝曾被教练骗服用禁药,导致绝育,从此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2. 街头卖东西的唐英
“亚洲跳水冠军”唐英退役后在街头卖货、找工作时被上级要求资助的消息曾一度广为流传,但在随后的核实中,这则新闻疑点重重,被证实是一条假新闻。不过,唐英的故事还是值得反思的。1986年,她出生在湘东某市的小镇。12年的运动生涯中,唐英曾获得全国青年锦标赛亚军。因为未能入围2004年雅典奥运会选拔赛,唐英和队友们被裁员,每人领到3万至5万元的退役安置费,开始自己寻找出路。唐英曾找到湖南当地教育局,希望安排一份体育老师的工作,但教育局官员竟然让她陪跳舞、应酬,甚至传出有富豪要资助她。 唐英拒绝做别人的情妇后,选择当街卖货,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过活。
3. 担任门卫的能力
蔡力一生拿过40多个全国冠军、20多个亚洲冠军,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摔跤手。但可惜的是,蔡力2003年因病去世,家中只留下300多元,留下同样受伤的妻子、举重运动员和三岁的女儿蔡金月。蔡力在辽宁体育学院门口度过了人生最后四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领着1200元的工资,回忆曾经辉煌的一生。蔡力去世后,他的妻子和女儿也饱受伤病和贫困之苦。
4、金牌卖家艾冬梅
艾冬梅一共获得过19枚奖牌,其中10枚来自国际马拉松比赛。2006年,火车头马拉松队4名退役队员艾冬梅、郭萍、臧云杰、李娟正式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控告教练王德贤贪污。不仅如此,艾冬梅还自曝,自己在训练中经常遭受严厉体罚,高强度的训练导致她的脚部严重变形。2007年,艾冬梅选择摆地摊卖金牌为生,她辛苦挣来的金牌,到最后只值1000多元。
竞技体育带给很多人梦想,也带给很多人伤病和遗憾。他们曾渴望通过职业体育改变人生,但最终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留下的是伤心和遗憾。蔡莉的妻子刘成菊和艾冬梅曾不止一次说过:“如果我的孩子再想做体育,我就打断他的腿。”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运动员的积极进取。如果伤病和对未来的迷茫让人们失去了对体育的追求和热爱,未来谁还愿意为体育努力呢?如果不改变这种体制,就算拿再多的金牌也是毫无意义的。
他们用亲身经历打破了公众的幻想,让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运动员离开赛场,也只是普通人,有时他们的生活水平甚至比普通人还要低。
7月31日,希腊举重运动员西奥多罗斯·亚科维迪斯因经济困难宣布东京奥运会后退役,无法继续运动生涯。他的经历迅速在希腊社会引起巨大反响,24小时内,大量民众和组织表示愿意捐款鼓励他继续举重。
亚科维迪斯接受媒体采访时泪流满面,他表示自己在奥运会上表现不够好,一切都结束了。他称个人运动生涯几乎没有收入,每月只收到体育联合会200欧元的补助,就连物理治疗都无法靠这些钱正常进行。理疗师也知道他经济拮据,不会收钱,这让他失去了尊严,他无法忍受。他称,有时候连车都没有足够的油,只能靠步行。
“我的职业生涯中有过很多次这样的黑暗时刻,我再也无法忍受了。我想停下来,冷静下来,我累了,我只想回到我的家人和朋友身边,拥抱他们,说声谢谢,这是我这些年坚持下去的动力。”Theodoros Iakovidis说。由于面临生计问题,他决定停止举重生涯。
亚科维迪斯的专访节目一经报道,希腊社会一片哗然。亚科维迪斯个人INS粉丝直接从6000人暴涨至12万。大批网友和众多明星纷纷发声力挺亚科维迪斯。NBA巨星阿德托昆博、“吊环之王”彼得罗尼亚斯、希腊举重名将皮罗斯·迪马斯、希腊体育部副部长等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对亚科维迪斯的支持,希望他能够继续坚持下去,并得到有关方面的资助。
大部分运动员都是普通人,运动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技能。对于一些热门运动,比如乒乓球、篮球、游泳等,普通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机会会比较广泛,毕竟他们接受过专业训练。但对于一些极其小众的运动,运动员退役后找工作确实比较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目前国内体育教育培训机制下,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登上金字塔的顶端,很多退役运动员缺乏必要的社会生存技能,大部分人都要寻找再就业。其中,张尚武现象正是中国畸形金牌机器的一个极端产物。
运动员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这已经成为一种认知常态。即便现在,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让大家以特殊身份进入大学校园学习。但那是真正的学习吗?真的能有效获取所需的知识吗?而大学里你选的是什么专业?大多数情况下不都是体育专业吗?或者你选了其他专业,但这真的对你未来的发展有帮助吗?普通学生在各个学校完成基础教育,通过考试,最后来到大学,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我们接受的运动训练一样系统,我们拿什么和他们竞争?
运动员退役后,只有少数幸运儿能够从事与其专业相匹配的行业,不管他们喜欢与否,这至少是一份可持续的职业。
如果是一些比较“火爆”的运动项目(多为球类运动),因为娱乐性强,进入社会后至少会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人愿意做一些点对点的训练,还有不少全民健身之类的活动。但如果是一些纯竞技性的“冷门”运动(比如举重、体操、田径、武术、射击射箭等),除非选择当教练或者体育老师,否则就会面临转行的风险。
是啊,我们说话不能太绝对,事情总是有可能发生。确实有少数人到各个地方政府机关去做一些文职工作。这样的人是独一无二的,必须具备足够的前提条件:1、运动成绩特别好,属于国家重点人才,当地政府要给予支持和保护,一般都会在体制内预留名额。2、某政府机关针对某个项目有招录意向,出台了专项招录政策,符合条件的可以公平竞争,最后择优录取。3、个人在当地有非常强的人才背景,可以特殊调入。
为何会出现如此不高不低的尴尬局面?这大概要从最初的举国体制说起。中国从建国之初就对体育产业投入巨大,因为当时人民的尊严和荣誉,也都落在了赛场上的运动员身上。一荣俱荣,众荣俱辱;一损俱损。
这跟国外很多国家的发展路径完全相反,国内运动员的吃、住、用、场馆、比赛费用、每月工资、医疗保险、五险一金都是国家包干,但奖金有一部分需要上交(比如教练、后勤、工作人员,因为运动员的胜利最终是整个团队努力的结果)。国外就不一样了,运动员的训练、教练的选择、日常开销、住宿等,大多都是自己搞定,当然对奖金的容忍度肯定比国内高。
虽然看上去除了奖金少了点,国内的情况和前景还是很好的。但这份荣耀意味着什么?大多数人无从知晓。这意味着牺牲所有的自由时间,牺牲与家人相处的岁月,牺牲接受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的背后,没有任何保障。
最近我了解到,运动员退役后,职业制度是不能带走的,因为是专门归入人事局的档案,不能和其他一般单位对接。最后只有一个选择:拿钱走人。
这跟外面千千万万的大学生有什么区别?我们辛苦争取来的青春就这样悄悄溜走了。(这里不是要赞扬或批评大学生)
当我们步入社会,没有真本事、没有真知灼见;当需要文化底蕴、内心修养时,我们又显得不够好;当需要善于社交、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时,我们又显得太呆板……
竞技体育的背后就像是一个牢笼,把一群本该洒脱的年轻人困在黑暗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dxbjj.com/html/tiyuwenda/6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