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跳高队
代表我们的城市赢得了1枚金牌、3枚银牌和4枚铜牌
这支球队的主教练是傅建波,
他是如何带领这支耀眼的冠军球队的?
这是跨过两代人的跨度。
四十年的跳高故事。
11月28日,省运会第十七届闭幕,在这场浙江省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项目最多、参赛人数最多的省运会上,舟山表现亮眼,特别是在跳高、跳远等项目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翁景怀、谢益新分别获得男子三级跳远(15-16岁组)、女子三级跳远(17-18岁组)铜牌;谢益新还获得女子跳高(17-18岁组)银牌。苏宏静、谢金浩、邵天泽分别获得男子跳高(17-18岁组)第一、二、三名;王彦博获得男子跳高(15-16岁组)银牌,柴子恒获得男子跳高(14岁组)铜牌。
堪比热血体育漫画情节的“井喷式”夺牌剧情背后,有同一个人——东港中学跳高队总教练傅建波。11月28日记者采访傅建波时,他一开场就谦虚地说:“我们用的是‘土办法’,没什么特别的招数。”
傅建波是如何带领这支耀眼夺冠的队伍的?这是一个跨越两代人、四十年的跳高故事。
43岁打造跳高队的“自制方法”
带出了一支冠军队伍
11月28日上午,刚刚结束省运会比赛的付建波准时出现在东港中学的办公室里。他的办公桌上散落着几本体育杂志,墙上贴着上课安排和训练计划。他手捧保温杯,身穿省运会舟山队的红色运动服,他的形象与大家心目中的初中体育老师形象完美契合。
“我没有系统学习过什么高深的跳高理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绝招,都是‘土办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学校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付建波一开始就谦虚地说。本次省运会,付建波带领12名学生参赛,12名学生全部进入各自项目的前8名,其中7人获得奖牌。
教练傅建波
今年是傅剑波组建跳高队的第十年,而傅剑波的跳高金牌梦也已经持续了40年。
1981年,还在读初中的付建波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一天训练结束后,他在田径队跳高场上饶有兴致地看着小伙伴们训练,被教练一眼看中,成为舟山第一代跳高运动员。
1984年,傅建波参加浙江省第一届青年运动会,获得第六名,看到外地市州优秀运动员争金夺银的情景,他心里十分震撼。
“我当时很不甘心接受这一点,他们都拿了金牌、银牌,唯独我们舟山没有。”傅建波说,让舟山也拿一块跳高金牌的想法在他心里扎了根。当运动员时,傅建波的最好成绩是1米92,这在那个唯一训练条件就是煤渣跑道的年代,已经很不容易了。成为一名跳高教练成了他的下一个梦想。
大学毕业后,付建波当了一名体育老师,偶尔也会教几个学生练习跳高,后来又继续在学校从事政治教育工作。
直到2011年,傅建波调到东港中学任教。“那一年我已经43岁了,感觉等不及了,就发誓要完成这个梦想。”傅建波说。在时任东港中学校长的支持下,2012年,东港中学跳高队正式成立。
这支球队的“王者气息”很快就开始显现。
2014年,付建波首次带学生参加省运会,就斩获两枚金牌。 此后,“付家军”在国内跳高比赛中频频斩获金银牌,而舟山市也以“市队县办”的形式给予东港中学跳高队更多支持。
“我们队里有一个目标,就是要达到世界冠军的水平,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付建波说,苏宏静在今年6月的浙江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上跨过了2米2大关,而2022年加州世界田径青年锦标赛,同年龄组跳高项目的冠军高度仅为2米14。
今年省运会,其他同学也分别获得了银牌和铜牌,这让付建波更加高兴,“这说明我们队伍人才济济,后继有人,孩子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傅建波与弟子们
“一站式”科学培训
半年时间,学生们又跳了15厘米。
生活在小城市,怀揣大大的梦想。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终于在全国大赛上一飞冲天,冲向世界。这部标准的热血体育漫画剧情背后,是多年的训练与跳跃。
练跳高,第一步就是选好人才。从2011年开始,傅建波就在浦东区中小学运动会上开始“抓”人才。谢金浩四年级时被傅建波选中,苏宏静五年级时被选中,邵天泽初一就开始接受训练……“跳高要从小开始,最好是小学四五年级,个子高、瘦、活泼好动的孩子都是潜力股。”傅建波说,家长的配合也很重要,只有保证孩子良好的饮食、睡眠,才能长出适合运动的好身体。
每天下午上完三节课,付建波和弟子们就开始训练,每周休息一天,一直训练到腊月二十八,正月初七恢复训练。冬天最冷的日子,夏天最热的日子,他们都在训练,年轻身体的爆发力一天天积累。
跳高是个“技术活”,除了坚持,科学的技术训练也至关重要。付建波给弟子们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周一力量训练,周二辅助专项训练,周三技术专项训练,周四体能训练,周五重点力量训练,周六休息,周日进行团体赛测试。每天训练时,他都会先让弟子们自行热身,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一对一指导,纠正技术动作。
他本人也和全国各地的跳高运动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学习。“我以前都是用起跳腿发力,后来开始用更科学的钟摆式发力,这两个技术动作差别很大,训练模式也完全不同,需要不断学习、不断优化。”付建波说。
付建波每天都和徒弟们在一起,既是老师,又是父亲,他也特别关注孩子们的心态。
“初中生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比较大,特别是跳高的孩子,个个身材好,长得好看,很受异性的欢迎。”付建波笑着说,训练之余,他经常和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
他喜欢用比赛来打比方:“我们坐大巴去杭州比赛,沿途要停很多站,一定不能在定海新城下车。”
只有从小“一条龙”训练,长期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科学的训练和心态塑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有可能挑战地心引力,实现一跃而上。
今年6月,傅建波带着谢金浩回舟山备战省运会。当时,谢金浩的跳高成绩仅为1.94米。经过傅建波用“土办法”精心训练半年,这小伙子在省运会上跳出了2.09米的好成绩。
谢金浩比赛现场
跳高还是读书?
这绝不是“水火不容”
在中国家长眼中,相比循序渐进的读书、上学,体育运动风险太大,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在体育运动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跳高还是读书?对付建波和他的弟子们来说,从来都不是“水火不容”的选择。
“练体育可以给孩子们更多的选择,天赋一般的,有机会通过体育特招考进好的大学,真正有天赋的,可以尽量被送到条件更好的专业队,走上职业运动员的道路。”付建波告诉记者。
根据最新的体育特招政策,体育特长生进入高校的途径主要有四种:达到运动员等级、国际级运动员等级甚至更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可免试推荐入学;体育特招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要求有二级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高考成绩达到二级线的65%;参加体育单招的考生,有二级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可通过单独的文化课考试;体育统招不要求考生有运动员等级证书,主要针对休闲体育等专业。一般来说,大部分考生选择体育特招和体育单招。其中,通过体育特招进入高校,可以转读非体育专业,这也是它很受欢迎的原因。
“目前国家二级男子跳高标准是1米85,只要能跳过这个标准,就有机会通过体委特招考进更好的大学,这个成绩在我们队里基本是垫底的水平。”付建波笑着说。
他带的学生大多成功“跳”上大学。跳出2米20的苏宏静已达到国家级运动员的水平,目前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大一学生。另一名学生翁英浩也因跳高成绩优异,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东港中学跳高队成立10年来,只有一名学生因其他原因未能考上大学。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文体部门公开数据显示,我市平均每年新增国家二级运动员40名,其中大部分是18岁以下的初高中学生。而教育部门统计,每年参加体育特招的高中生约有30人。虽然基数不大,但实际上,我市体育生达到二级运动员门槛的比例并不低。
“据我们统计,舟山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体育生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并顺利考入大学,比如该市青少年体校每年参加体育专项招收就有20人左右,90%都能考入本科以上大学。”市文广旅体局训练竞赛处处长郑光说。
还有一种声音:通过体育招考上大学的孩子,大部分在大学里学习都很艰难。
“体育生看不懂其实是一种偏见,高水平运动员无论练什么运动,都要学会精准控制身体肌肉,熟练运用各种技术,这需要很大的智慧和悟性,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和训练上,更多的是精力分配的问题。”付建波说,苏宏景的学习成绩很优秀,当初弟子被省队看中,他担心省队的训练耗费太多精力,影响孩子学业,所以坚持把他留在身边。
明年,付建波计划再招募一批跳高人才,为下一届省运会做准备。“我已经向市领导汇报了,希望这次选拔范围能扩大到全市,这样普陀区就能选拔出这么多跳高人才了。阿拉州山有跳高基因,一定有好的人才。”付建波说。
“舟山人有跳高基因”并非玩笑话,据郑光介绍,我市竞技体育的传统强项短跑、摔跤和篮球、排球等项目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这些项目和跳高一样,都是考验爆发力的项目。
“从历史上看,舟山在爆发力强的项目上更容易出人才,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郑光说:“目前,我市跳高项目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2023年暑期,我们计划在全市范围内举办少儿夏季‘选星’训练营,发掘更多有潜力的苗子。”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陈逸林通讯员余晓晖
舟山日报
没有公开
舟山晚报
没有公开
舟山网
没有公开
周报小记者
没有公开
舟山日报
移动新闻
住在舟山
没有公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dxbjj.com/html/tiyuwenda/5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