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东京奥运会开幕仅剩20天,国家举重队全力投入北京奥运冲刺的备战工作。传承举重文化、发扬挑战极限精神,为国家举重队备战奥运增添了精神力量。
“中国力量”的时代烙印
今年年底即将落成的中国举重博物馆,有一件展品被誉为“镇馆之宝”,是陈镜开少年时用奶奶的床板亲手制作的卧推凳。这件特别展品记录了陈镜开少年时期练习举重的有趣过往,也蕴含了他对举重运动不离不弃的热爱。
“中国举重队有着辉煌的历史,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项目,陈镜开1956年6月7日的这一举动,开启了中国体育史上的新纪元。我们能够在一个展现实力的项目上打破美国人保持的世界纪录,对当时全国人民的精神振奋、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举重摔跤柔道管理中心主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周金强说,回首陈镜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发展初期的惊艳之举,对中国举重来说依然是一个辉煌的时刻。今年是陈镜开首次打破世界纪录的65周年。 中国举重协会与东莞石龙镇联合建设的中国举重博物馆,就是为了传承以陈镜开为代表的一代举重运动员开创的不断挑战极限的拼搏精神,让后代的运动员、教练员一代又一代地发扬光大。
“每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关键时期,中国举重运动员都能在国际大赛上脱颖而出,展现中国体育健儿的风采。”继1956年首次打破世界纪录后,陈镜开又9次打破世界纪录,他和黄强辉等运动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举重赛场上掀起了“中国旋风”。1956年至1966年间,中国男子举重运动员30次打破多个级别的世界纪录,成为当时中国体育界最活跃的运动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为代表,中国举重运动员曾国强、吴数德、陈伟强、姚敬元等夺得4枚金牌,延续了中国举重前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造的辉煌历史,展现了中国的实力。” 以2000年悉尼奥运会占旭刚的惊人逆转为代表,中国举重运动在新世纪迎来了更为迅猛的发展。
“在中国体育健儿的不断奋斗中,我们产生了中国体育精神、女排精神、登山精神等等,中国举重也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成功经验。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的中国体育精神,也有举重运动员的贡献。至于举重运动本身,还有一种特殊的精神,那就是挑战极限。”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举重运动员始终在挑战极限,践行着永不停歇、追求卓越的精神。截至东京奥运会,中国举重运动员共获得31枚奥运会金牌、522枚世锦赛金牌,打破成人世界纪录710次,打破各年龄组世界纪录1100余次。
在最新的举重世界纪录榜单中,14个奥运级别的42项世界纪录中,中国举重运动员就占据了24项,占比一半。“我们在不断超越自我,挑战人类的极限。在这样一个西方创造的强国项目中,我们中国运动员能长期站在世界之巅,就能体现一种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精神。这是中国举重队从上世纪50年代陈镜开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一种精神。对中国举重运动员来说,夺得一个世界冠军似乎很平常,但我想把我的名字写在世界纪录上,这是中国举重运动员的鲜明标志。”每当中国举重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夺得金牌却未能打破纪录时,他们常常会表示“有点懊恼”、“有点遗憾”。“这体现了我们永不放弃、勇攀高峰的精神。”周金强说。
“中国力量”在新时代传承
时代在变,但中国举重队不断挑战极限的精神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国家举重队全体队员都以举重是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项目而自豪,都以前辈们的辉煌成绩为追赶目标。一旦加入这支队伍,就会有这样的压力。”
在不断挑战极限的过程中,中国举重运动员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在备战东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已经成家立业的老将吕小军、杨哲等,由于多年无力照顾家庭,与子女分离。长期饱受膝部、腰部伤病困扰的老将康悦,虽然在训练水平上与同级别的队友王周雨有一定差距,但非常认真地完成了每一堂训练课,一直在努力追赶,从未放弃,让所有人都感动。对于中国举重队来说,抛弃家庭、事业,抛妻弃子,是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常态。与伤病作斗争,几乎存在于每一代人、每一个运动员身上,例子不胜枚举。这个项目的特点就是常年大运动量的极限训练,没有伤病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训练和比赛中,伤病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每一个世界冠军、奥运冠军,都走过这样的路,展现了永不放弃的精神。
东京奥运周期,国际举联突然换级别,面对级别和规则的巨大变化,中国举重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展现出了更强的统治力。“我们不断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举重训练方法,也结合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和力量特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举重科学训练方法。外国选手力量很大,但技术普遍粗糙,或者技术很好但不能通过技术发挥力量。我们中国举重的特点是技术和力量的结合非常成熟。”周金强说。
得益于国家体系强大的保障能力,中国举重队在东京奥运周期充分运用科技助力,为训练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国家训练总局举重馆二楼,专门设立了科研监测实验室和身体恢复实验室。微压氧舱、加压冷疗、脉冲加压、漂浮舱等以前闻所未闻的高科技设备,成为中国举重队队员日常训练和恢复的好帮手。“全队实现了思维、训练方法、比赛方法的科学化,更加注重体能训练,从国家队到省市队,都走上了科学训练的道路。在这个周期,我们还强调打造科学化、复合型的保障队伍,突出单项项目的团队配合。”
定期举办党课、“我心中的祖国”征文比赛、“向抗疫英雄学习,做奥运备战先锋”演讲会,每到一处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与当地中小学结下友谊,把不断挑战极限的举重精神和力量训练方法传递给基层和学生。国家举重队正在履行新时代竞技运动员“激励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展现榜样的力量。
近年来,中国举重也不断向世界输出优秀教练人才,举办大型国际比赛和活动,推动中国举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正在建设中的浙江江山虎山体育公园是国家级举重训练基地,配套设施齐全,可承办国际举重比赛和训练活动,今年年底将竣工。中国举重协会计划未来举办更多国际举重教练员培训班、青少年球员集训营等活动,为世界举重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周金强说。(转载自《中国体育报》6月29日第4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dxbjj.com/html/tiyuwenda/4856.html